红色的日子·红色的枣庄
2019年铁道游击队纪念馆“8·15”系列主题活动
时光回溯中的8·15
1945年8月15日,收音机里传出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声音。这一刻,意味着中国人民以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以3500万英烈同胞的生命和鲜血,以巨大的物质损失,换来了最终的抗战胜利。
铭记抗战历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74年对于整个人类史来说,只是弹指一挥的瞬间,但它所昭示的真理将照进当下,照亮未来。
8·15不仅是中国人重新站起来的日子,更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铭记的日子,只有记住战争带来的灾难,才能够以史为鉴,珍惜和平、珍重友谊。
8月14日,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前,上百名中小学生自发敬献菊花。随后,他们或驻足碑前,或抚摸英雄浮雕,表达对抗战阵亡将士们的憧憬与哀思之情。
铭记抗战历史,是时代的呼唤,是激发全民族爱国主义热情的需要,是进一步增加民族大团结的动力。
在今天,我们绝不能把“8·15”纪念日仅仅当成单纯的历史“典故”和“碎片”,过而皆忘,重逢拾起;而是要把它作为内心深处和潜意识里永久存储的鞭策激励“代码”,担当民族责任历史使命的“加速器”。
传承英烈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铁道游击队是枣庄最红的资源、最亮的名片、最美的传奇。铁道游击队,即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鲁南铁道大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1939年在枣庄成立的人民抗日武装。

今天下午,铁道游击队参与者后代王金国同志,与这上百名中小学生一同上了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王金国是鲁南铁道大队副队长王志胜之子,王志胜也是小说中王强的原型。
王金国同志向学生们介绍了铁道游击队的成立与发展,讲述了“撞火车炸桥梁”、“夜袭临城除高岗”、“微山岛争夺战”等经典战斗。一段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一件件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让学生们仿佛随王金国同志,再次回到了那段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听了王金国的介绍,学生们纷纷表示,正是因为无数先烈的浴血奋战,才能拥有今天的生活,才能够安心地在教室中学习文化知识。
截至鲁南铁道大队撤销番号,该队共牺牲150人,洪振海、孟昭煜、张鸿仪、文立正四人,被民政部列入抗日英烈名单。作为这方热土的后代,我们应始终牢记“赤诚报国、不怕牺牲,机制灵活、勇于亮剑”的铁道游击队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枣庄的这一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1945年12月1日,鲁南铁道大队通过与敌人斗智斗勇,不费一枪一弹,成功迫使1500余名日军正式投降。沙沟是八路军唯一接受日军正式投降的地方;铁道游击队是全国唯一接受日军正式投降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
如今在铁道游击队影视城,演员们以情景剧的形式再现了这一历史。演出现场硝烟弥漫,枪声激烈,欢呼声、音乐声振奋人心,让观众穿越“时空隧道”,感受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铁道游击队》电影中,游击队员们扒火车身姿矫健,打鬼子时绝不手软,成为几十年间的经典形象。现实中,铁道游击队员们薛城区为中心,挥戈于百里铁道线上,战斗于万顷微山湖中,截军列,打洋行,扒铁路,炸桥梁,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并成功护送刘少奇、陈毅、罗荣桓等千余名将士过境,开创了延安与华中、华东联系的“秘密红色交通线”。
岁月流转,铁道游击队的传奇与精神不会随着城市的变迁而消逝。